消费金融ABS底层资产质量监测是控制风险、保障投资者权益的重要环节,需建立系统化、多维度的评估体系。以下为核心方及扩展要点: 1. 资产分类与特征分析 - 产品类型细分:区分信用贷款(如现金贷、消费分期)、场景贷
证券行政处罚新规强化“零容忍”监管态度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扩大处罚范围:新规细化了对信息披露违法、内幕交易、操纵市场等行为的认定标准,覆盖了更多隐蔽的违规行为。例如,将新型市场操纵(如利用算法交易、虚假申报等)纳入监管范围,同时对“关键少数”(如实际控制人、董监高)的责任认定更加严格。
2. 提高处罚力度:新规大幅提高罚款金额,对情节严重的行为实施“没一罚三”甚至更高倍数罚款。例如,欺诈发行的罚款上限从募集资金的5%提升至100%,并明确对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追责。
3. 强化行刑衔接:明确要求证监会将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,并建立与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的联合办案机制,避免“以罚代刑”。例如,对财务造假金额巨大、影响恶劣的案件,直接追究刑事责任。
4. 失信联合惩戒:新增“黑名单”制度,将受罚主体纳入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,限制其融资、发债等市场活动,并与市场监管、税收等部门共享信息,形成跨部门惩戒合力。
5. 压实中介责任:对保荐机构、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问责更加严格,明确“看门人”的连带责任。例如,对未勤勉尽责的中介机构,除罚款外还可能暂停业务资格。
6. 优化调查程序:赋予证监会更多的调查权限,如查阅通信记录、冻结账户等,并缩短调查周期,提升执法效率。同时引入听证、复议等程序保障当事人权利。
7. 聚焦重点领域:针对科创板、北交所等改革板块,以及ESG信息披露、债券违约等热点问题,制定专项监管规则,体现差异化监管思路。
8. 加强跨境协作:针对跨境违法违规行为(如中概股造假),完善与境外监管机构的合作机制,包括信息共享、联合检查等。
从历史沿革看,此次新规延续了2019年《证券法》修订的“严监管”导向,回应了注册制下市场公平性的诉求。未来需关注细则落地效果,包括执法透明度、自由裁量权的规范,以及如何平衡威慑力与市场活力。
标签:处罚新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