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财探金融知识网 >> 证券知识 >> 详情

期货市场双向开放,境外参与度持续提升


2025-08-31

期货市场双向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举措,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推进,境外机构和个人参与度显著提升。以下是关键分析及扩展:

1. 政策框架完善

- 中国陆续推出QFII、RQFII扩容、沪港通/深港通等机制,2021年引入QFII参与商品期货政策,允许境外投资者对冲境内证券头寸风险。2023年扩展至股指期权,形成股票、债券、期货全品种开放格局。

- 保税交割制度在大连、上海等自贸区试点,境外机构可实物交割原油、铁矿石等品种,降低跨境交割成本。

2. 市场结构变化

- 截至2023年,境外客户在原油期货持仓占比超25%,棕榈油、PTA等国际化品种外资交易占比达15-20%。国际投行如高盛、摩根大通通过境内子公司参与做市。

- 新加坡、伦敦交易所推出A股指数期货,与中国市场形成跨时区联动,倒逼境内交易所优化交易机制(如延长夜盘交易时间)。

3. 风险管理工具创新

- 推出计价原油期货,与美元计价WTI、布伦特形成"影子市场"。上海原油期货2023年日均成交量跃居全球第三,中东产油国开始采用计价合约。

- 国债期货向境外机构开放后,外资可利用"现券-期货"套保,推动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指数。

4. 基础设施升级

- 期货市场引入DCE Direct(大连)、INE国际平台(上海)等英文交易系统,支持ISO 15022标准结算指令,与Euroclear、Clearstream实现部分互联。

- 香港推出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期货,使用和美元双币种结算,解决外汇风险问题。

5. 监管协同

- 证监会与CFTC、FCA签订跨境监管备忘录,建立"监管沙盒"机制。例如铁矿石期货引入做市商制度时,同步调整境外客户保证金计算方式。

- 反洗钱规则采用FATF标准,对外资客户执行CDD(客户尽职调查)三级分类。

6. 挑战与趋势

- 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导致跨境资金流动效率偏低,部分外资通过NDF市场进行汇率避险。

- 未来可能扩大合格中央对手方(QCCP)互认,推动沪深港衍生品市场假日交易同步。碳期货、电力期货等新品种或将纳入开放清单。

中国期货市场开放路径呈现"商品期货先行、金融期货渐入"的特点,通过"交易端开放-结算端联通-监管协同"三步走策略,正逐步形成24小时连续定价能力。下一步需关注境外参与者带来的波动率传导效应,以及境内风控体系与国际规则的进一步对接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