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财探金融知识网 >> 期货知识 >> 期货品种 >> 详情

碳交易政策扩容背景下的绿色期货品种展望


2025-07-10

碳交易政策扩容背景下的绿色期货品种展望

在“双碳”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中国碳交易市场正迎来关键性扩容。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(ETS)启动后,行业覆盖范围从电力扩展至钢铁、建材、有色等八大高耗能领域,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扩容为绿色期货品种创新提供了历史性机遇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:

一、政策扩容的核心驱动力

1. 机制完善需求

当前碳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,缺乏风险管理工具。2023年《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的意见》明确提出“研究探索碳排放权期货交易”,为期货品种创新奠定政策基础。2024年欧盟碳关税(CBAM)正式实施,倒逼国内碳市场加速与国际接轨,衍生品市场建设迫在眉睫。

2. 行业扩容带来套保需求

钢铁、水泥等行业纳入ETS后,年均配额总量预计突破80亿吨,企业亟需期货工具对冲价格波动风险。以欧盟碳期货经验看,其衍生品交易量占比超90%,中国碳市场流动性升级需依赖期货产品扩容。

二、绿色期货品种创新路径

1. 碳配额期货

广期所已开展碳排放权期货仿真交易,采用“配额+CCER”双标的设计。关键技术包括:

交割机制(现货交割或现金结算)

合约规格(参照EU ETS设置5万吨/手)

风控体系(引入涨跌停板和持仓限额)

2. 新能源金属期货

锂、钴、镍等战略金属期货有望成为新标的。上海期货交易所正推进碳酸锂期货期权产品,但需解决质量标准不统一、海外定价权争夺等问题。

3. 绿色电力衍生品

配合绿证交易机制,探索风电、光伏发电量远期合约。借鉴北欧电力交易所(Nord Pool)的差价合约(CFD)模式,需建立发电量核证体系。

三、市场发展关键挑战

1. 法律框架滞后

《期货法》尚未明确环境权益类衍生品地位,碳金融产品认证标准缺失。需推动国务院层面出台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》修订案。

2. 数据基础设施短板

MRV(监测-报告-核查)体系覆盖不全,部分行业碳排放数据精度不足。建议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排放数据存证平台。

3. 国际定价权争夺

新加坡交易所已推出中国碳信用期货,我国需加快推出自有品种以防定价权旁落。可考虑开展QFII参与碳期货交易试点。

四、国际经验启示

欧盟碳期货发展历经三阶段:

2005-2012年:以EUA期货为主,初期年化波动率达40%

2013-2018年:引入期权、价差合约等衍生品

2019年后:推出区域碳中和期货(如ICE的GEO合约)

中国可采取“现货-远期-期货-期权”的梯次推进策略,当前应重点培育碳远期市场流动性。

五、未来三年发展展望

1. 产品矩阵形成

预计2025年前推出碳配额期货,2026年扩展至CCER期货,2027年试点绿电衍生品。

2. 金融工具创新

碳期货ETF、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等配套产品将涌现,碳资产证券化规模有望突破千亿。

3. 国际合作深化

探索与欧盟、韩国碳市场互联互通,推动建立亚洲碳定价中心。

碳交易市场的金融化进程不可逆转,绿色期货品种的创新不仅关乎环境权益定价效率,更是重塑全球低碳经济规则的战略抓手。需在风险可控前提下,通过多层次产品体系构建,最终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基准。

标签:期货品种

相关文章

原油期货交易策略探讨

原油期货交易是一种复杂的金融活动,涉及众多因素,包括市场供需、地缘政治、经济指标、气候变化等。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原油期货交易策略探讨: 1. 基本面分析策略- 供需分析:关注全球和地区的原油供需动态,包括OPEC的减